学诚大和尚
当前位置:首页 > 学诚大和尚 > 开示
大和尚简介
开示
文集
活动
博客
广化寺
龙泉寺
南少林
生清净心、起决定解、修真实行
时间:2011/07/04   作者:佚名   人气:29741 

精进佛七开示

生清净心、起决定解、修真实行

很有缘份,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佛法。诸位从全国各地来到莆田广化寺,虽然所走的路程不一样,但“条条道路通长安”,目的地是一样的。我们发心学佛也是如此。念佛、诵经、持咒、参禅等等,这些仅仅是方法上的不同,目的皆为圆满菩提;八万四千法门,行门虽然很多,宗旨不离究竟成佛。那么,应该怎样信佛学佛、修行成佛呢?第一是生清净心,第二是起决定解,第三是修真实行

一、生清净心

 一般说来,善男信女到寺院里来烧香,拜佛,参加法会,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因为寺院里的环境很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殿宇庄严,梵呗悠扬;觉得出家人也很好,心地善良,性格温和,礼待香客,关心居士。并且,哪个寺院法会规模越是盛大、人数越是众多,他们就越喜欢去凑热闹。这一类人仅仅是被寺院的表相所吸引,看到外表好才喜欢来,外表不好就不一定会来。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心态。第二种:为了求三宝加被,保祐合家老小身体健康、出入平安、免难消灾、吉祥如意。这种保平安的思想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不好,但不是信佛、学佛的纯正动机,不是修行的根本、成佛的正因。第三种:在家里没什么事干,刚好又有法会,就到寺院里跑一跑、住一住,换一个环境体验体验生活。这一类人的行为与修行完全是两回事,他们的心理与学佛的发心更是搭不上边。

 以上几种,便是存在于一般信众中的最简单、最粗浅、甚至错误的观念。在座的大家都很有善根,应该要有参加法会的正确心态——清净心,要以清净心念佛,以清净心诵经,以清净心持戒,以清净心护持三宝。

有些居士以为,只要念多少声佛号,诵多少遍《无量寿经》,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就可以如何如何。而事实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有一些出家、在家众,常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光阴一年一年过去了,工夫却没有长进,还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背道而驰?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他们的内心受到大量烦恼的染污,障碍了佛法的修学。轮回六道的众生烦恼非常重、非常多。既然烦恼深重,我们要如何修行,才能够清除内心的染污,减轻、减少烦恼,才能够越修越有进步,越修越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喜乐呢?这就要从生清净心开始,把培养清净心作为修学佛法的前提和基础;要明了什么叫做清净心,自己有没有清净心,怎样生起清净心。

那么,什么叫做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信的一种作用,是信心对被污染的心地的净化。念佛强调信心,在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当中,信心最为首要。这里的信心主要指: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种种功德、种种庄严;相信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往生理念、实践方法;相信六方诸佛、十方诸佛的作证(《阿弥陀经》里面,就引用六方诸佛来作证),证成释迦牟尼佛所说极乐世界的殊胜真实不虚;更重要的是相信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尤其是其中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往生愿”,这是念佛往生、十念往生的根据、来源。在四十八愿里面,这一愿特别的重要,称为“愿王”。

 怎样判断我们对《阿弥陀经》的内涵、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是真的相信,还是没有信,或是信疑参半?信以“净心为性”,如果真正有了信,便会生起清净心,由于清净心的净化力量,内在的无明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如此,便很容易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对照。比如,可以观察念佛时会不会生烦恼,对境时是否容易起分别。我们往往是不念还好,一坐下来念佛就妄念纷飞;一出念佛堂、大殿,对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种种外境,都会生起爱憎、忧喜、苦乐等种种分别心。也就是说,真正在用功的时候就骗不了自己了,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工夫、境界,最明白信的成分有多少。

 那为何信心会生不起来呢?说明我们在学佛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不能化解,许多疑团没有去掉,许多障碍没有排除,使自己的内心不能生起正信,不能处于清净的状态。怎样克服障碍,建立信心,生起清净心?依净土法门而言,这就需要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娑婆世界的杂染不净作一番对比。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是圣人的境界,依正二报都非常清净。而娑婆世界,无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我们有着身——血肉之躯,和心——心理状态两个部分,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名色”、五蕴之身。我们的内心烦恼深重,我们的身体不净常流,我们所依住的世间危脆无安,苦难充满。世间上种种杂染的境界,我们在家的护法居士、三宝弟子,体会是很深的。经常这样去观察,比较,就容易对佛法产生信心,生起清净心。

 信心的初步建立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佛教的观点、知见能够真正深信不疑、坚定不移,则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对世间、对佛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就是第二步:起决定解。

二、起决定解

起决定解,就是要树立正确、坚定的知见。 我们信佛学佛,修行成佛,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彻底远离痛苦,得到究竟安乐。如此,必须对世间、人生有深彻的透视,对佛法有决定的信解,才能够坚固信心,如理修学,最终圆满佛果。

什么是佛法的决定解呢?

第一:信解“世间是苦,人生是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世间的真相是无常、无我。无常的特点就是会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因为无我,没有真实性、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身体,青年的时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就老了,不想动了。我们的心也是一直在变化,不能专注,不能集中,总是烦躁恼乱,妄想纷飞。又如车子,刚买的时候还是崭新的,用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逐渐就旧了,破了,不能用了。树木也是一样,最初还是一棵青翠的小树苗,慢慢长成了大树,变成了老树,最后枯死了。身体的变化状态是生、老、病、死;心理的变化状态是贪、瞋、痴、忧、悲、苦、恼、我慢、怀疑等烦恼不断出现,不断作怪,使内心不得清净,不能安宁;外在环境、资生物具也是在不停地变动,不断地从产生到变坏。世间上无论有情界、无情界、色法、心法,任何一个法都不是实在的,都是不停变化的。世间、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我的、苦的。

第二:信解苦的来源在于我们的心,而不在于外境。由于心对外境的颠倒分别,有了种种苦乐的感受,从而生起贪爱、瞋恚等种种烦恼、执着,发动身、语造作种种业,感得苦果。

苦乐的感受取决于我们的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环境。比如一座普通的民房,对于一个大富大贵的人来说,就会看不起,认为又简陋又不安全,不想去住;而对于一个平民百姓、一个穷人、甚至一个流浪汉,就会觉得非常快乐,住得非常舒适。同样的一座民房,富贵的人会生痛苦的心,而贫穷的人则会生快乐的心。又如,会吃辣椒的人看到辣椒就生欢喜心,越辣越有滋味;不会吃辣椒的人,闻到味道就会掉眼泪,就想远离,就会感受到痛苦。一个习惯于坐车的人,便觉得坐车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同时也感到很舒适;而对于一个经常晕车的人,坐车就是一种受罪、受苦。寺院里清净、整洁的环境,庄严、肃穆的氛围,对于一个三宝弟子来说,就会因此而生起欢喜心,世俗的喧闹对他而言太嘈杂了;如果是世间上一个比较没有品味的人,就喜欢把自己周围的环境布置得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装饰得非常没有格调,而寺院的环境对他来讲则会太单调。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外境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类型的外境。因此,苦乐主要在于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环境。

心的苦乐又从哪里来?来源于对外境的颠倒分别。世上的人常会认为:符合我的意志、意愿,就是快乐;违逆自己的意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工作,生活,不想见的人见到了,不想做的事情碰到了,就是苦。小时候因为分别心比较轻,执着也比较弱,接触的人、事又比较少,所以内心的痛苦也就比较不明显。从少年到青年、壮年、老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分别心也就越强,接触的人、事又多,烦恼也就越深重。因此,许多年纪大的人会觉得,在世上生活了几十年,遇到虚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人事,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总是不相信,不信任,内心里面有很大的负担,岁数越大,痛苦的痕迹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可见,痛苦、烦恼依心的苦乐而起,苦乐由颠倒分别而来。

 为什么会产生颠倒分别?因为对世间、人生的真相不能明了。世俗的人对于世间、人生有世俗人的看法、观点。佛法不同于一般的世俗知见。佛法揭示了世间、人生的真相——无常、无我、苦,同时也揭示了苦的来源在于我们的心,而不在于外境。有了对佛法清净的信心、决定的信解,如法修学,也就不再起错误的分别,不再造业,感苦果,便能脱离惑、业、苦的轮回,到达究竟安乐的佛果。

但是,虽然我们往往有了少许的信心,却不能持久、坚固;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却又时常犹豫不决,不能够肯定所理解的是否正确、所学习的是否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就说明,我们对佛法还没有发起决定的信解。怎样才能发起决定解呢?无非二种:一种内因,一种外缘。

外缘是善知识、同行善友帮助我们作决定。比如要到一个又遥远又陌生的地方,一人独行容易迷路,并且信心不足;如果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人一起走,前面又有引路的人,大家走起路来就会很有兴趣,也很有气氛,信心十足,并且不用担心迷路。如果缺乏善知识、同行善友的帮助,没有他们作为增上缘,就不容易对佛法发起决定解。

内因是自己的决定,自己真正发起决定的心、坚定不移的心,永远不再起疑惑。培养这样的决定解,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防护内心。有的人会认为,烦恼、痛苦是外境所引起的,要熄灭烦恼,远离痛苦,只有让六根不与六尘相对,让内心不与外境接触,让自身不与社会联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一出门,不管愿不愿意,走在路上一定会看到、听到、接触到许多境界,内心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反应;即便是整天呆在房间里面,还是能够看到墙壁,还是一样会起烦恼;甚至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堵起来,把手脚绑起来不让它们有所动作,但仍然会感到失望,因为贪、瞋、痴、忧、悲、苦、恼、我慢、怀疑等杂染一样都没有减少。所以,如果认为可以不接触境界,这种见解就是断灭见,就脱离了事实、违背了佛法。因此,我们经常会强调尽量远离杂染的境界,原因在于初学时信解不坚固,需要借助环境的保护让心少受染污,目的是防护内心,而不是为了远离外境。要防护内心,就要在根尘相对的时候用心,要帮我们自己洁净,让我们自己宁静,令我们自性的光明启发、显露出来。所以,外在的环境仅仅是其次,防护内心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发起决定信解、远离颠倒分别的关键。

第二:因对境界颠倒分别而引起烦恼的时候,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如果内心的烦恼一直受到压制,日积月累就会出毛病,出故障。因为自己不让这些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的烦恼发泄出来,烦恼的毒素就会一直深藏在心底,积压的时间长了,毒会越来越厉害,有一天突然间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人就出问题了。我们常听说某人性格变得古怪、孤僻、暴躁、狐疑、傲慢,甚至走火、入魔,这当然也有前生前世业力的影响,但跟烦恼受到压制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境分别、烦恼现起的时候,不能一味压制,而要尝试去观察烦恼的相状和来源,逐渐疏解,慢慢恢复清净的信心、正确的知见。

第三:防止随波逐流。有的人觉得,佛法清净心的坚固不容易,决定解的树立更加难,算了,人活在世,反正就这样子了,破罐子破摔,爱怎么过就怎么过。他们虽然也到寺院来拜拜佛菩萨,回家还是一样,该做么还是照做——要么去攀缘,要么随业缘。渐渐地,仅有的一点信心也消失了,更不用谈决定解的发起了。

对世间、人生的真相——无常、无我、苦有深刻的认识,面临境界的时候善于观察烦恼,防护内心,如此便能逐步坚固佛法的信心,进而发起决定的信解。一旦具足了清净心和决定解,就会进入佛法的实际修行阶段,也就是第三步:修真实行。

三、修真实行

我们从学佛的第一天开始就在修行。但如果有人问:“你是不是在修行,有没有修行?”,大多都会回答:“我没有修行。” 无论法师还是居士,久学或是初学,不管有修行、没修行,都不敢很肯定地说:我有修行。为什么?本来信佛、学佛,就是要修行嘛,为什么自己不敢说呢?这并不是客气(当然偶尔也有客气的情况),而是对自己所作所为没有信心,还有怀疑。事实上,确实很少有人敢讲自己有修行,自己对自己所修的法门充满信心。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关键就在“修”与“行”中间的两个字:真实。真实是对虚假而言,修行是真而不假、实而不虚的。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用心去修行,用真实的心去修行,而是用虚假的心,用颠倒分别、妄想执着、烦躁恼乱的心去修,就不能算是修行。为什么要用真实的心修行呢?我们常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地就是心地,心地里面种的因如果不真实,就没有好的结果。只有用真实的心修行,不断种真实的因,种正确的因,所修得的果才会圆满。

怎样才算用真实的心修行?这就需要真正的发心,需要有纯正的动机和究竟的目标,以此来摄导修行,才是真实的修行、真正的修行。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佛修行的人都可称得上真实的修行。通常所说的学佛修行,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家庭、工作、事业、学业等方面都会给我们造成压力,让我们陷入迷茫、痛苦之中。因此,相当多的人学佛修行,只是为了摆脱当下的障碍,解决眼前的问题。第二种:有些人学佛修行,是因为恐怖三途的果报,想到地狱、饿鬼、畜生道众生所受的种种痛苦,希望来生来世不要到那么苦的地方去就可以了,至于到底会去哪里,自己也不知道,不敢肯定。这种人的修行以不去三恶道为他的标准,目标仅仅局限在人天小果,对于修行的最终目的不敢想,没有信心。第三种:认为,修行嘛,就是把烦恼一点点去掉,消除内心的痛苦,目标就是成阿罗汉,证辟支佛。也就是说,自己独自修行解脱,了生死,别人的事情跟我没关系。这就是经典里常说到的“自了汉”,释迦牟尼佛呵斥他们为“焦芽败种”。以上三种情况,顶多只是方便的修行,不是真实的修行。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修行?这就是第四种:因为自己有众多的痛苦,同时又看到一切众生跟自己一样也充满了众多的痛苦,也就是说,是因为看到一切众生在生死中永不停息地轮回,所以发心为普度众生而修行成佛,这才叫做修行,才称得上修真实行。这样的真实发心就叫做“菩提心”,这样发心的学佛修行者就叫做“菩萨”。因此,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就要自利利他,就要不断救度众生,不断帮助众生解除身心上种种的烦恼和疾苦,乃至最终成佛。成佛以后也不是什么都不用干了,还是要永远地度众生。所以,只要真正发起菩提心,以救拔众生的痛苦为动机,以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精进修学,就是真实的修行。

许多人真正发心想要修行,但修学怎样的法门却决定不下,不知道哪个法门最好、最适合。所以,他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在极乐世界修行比较稳当呢,还是在娑婆世界更合适。那么,究竟在哪里修行比较好?

有的人认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里就不用顾虑会再退转,但又觉得在极乐世界需要修行很久才能成佛,时间没有保障;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比较快,但又担心会造种种业,后一生不知道会投胎到什么地方去,能不能再得人身,再闻佛法,没有把握。于是,对学佛修行到底要选择净土还是秽土,一直很困惑,总是犹豫不决。其实,经典里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悲华经》谈到:过去世时有一个转轮王出世,名叫无诤念,王有一个大臣,名叫宝海。两人同时在宝藏佛前发菩提心。无诤念国王发愿要在净土里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了佛果,就是现今的阿弥陀佛,国土便是西方极乐世界。宝海大臣发愿要在秽土里成就众生,最终修行成佛,就是现今的释迦牟尼佛。虽然释迦牟尼佛当时还是阿弥陀佛的大臣,但他们一个在秽土修行,一个在净土修行;一个在娑婆世界成佛,一个在极乐世界成佛; 两人皆成就了佛道。

《宝积经》里也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告诉父亲净饭王,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只要发心称念西方阿弥陀佛的圣号,恒常精进地念,就能够证得佛果。当时,净饭王问释迦牟尼佛:“为什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回答说,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种种差别相(也就是说,世间法的大小、好坏、美丑等种种相貌、种种特征,都是由人的分别而来),要相信一切法没有自性的道理,不要去分别,坚定信心念佛。当时,净饭王和七万释迦族的人,听完佛的说法后就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实性。释迦牟尼佛知道父王已经悟入真如法性的道理,非常高兴,当下就说了一个偈子:“释种决定智,诸法不可得,释种皆得知,是故於佛法,决定心安住。名称大释种,依於无所得,当得上菩提,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已,此释种决定,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住安乐国已,无畏成菩提。”释迦牟尼佛称赞说,父王等释迦族的人有很大的智慧,对佛法、对净土法门能够生起决定的信心,能够发心修学,命终时候,一定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圆满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王往生极乐世界,在净土成佛,而他本身却是在秽土修行成佛。可见,无论是在净土修行,或者是在秽土修行,都能够成佛。

进一步讲,净土有两种,一种是从事上来说,一种是由理上而言。从事相上面来说,从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国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这个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并且天天听经闻法。那里都是好的人、好的环境,没有生烦恼的条件,烦恼也就现不起来。过去种种不好的业没有显现的机会,慢慢忏除,业种子就败坏而不再感苦果了。这是从事上来讲,有这样的一个净土,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面。如果从理性上面而言,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清净的心地,就是极乐净土。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既然能够横遍十方,就包括了西方。因此,若能内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就会显现在前了。《维摩诘经》里面也谈到:“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清除了一分的烦恼,就得到了一分的清净。心地上面所有的一切烦恼习气都清除得干干净净,就是极乐净土的当下显现了。所以,在净土修行与在秽土修行并不矛盾,只要真正发心去修行,在什么地方修都有保障,都可以成佛。

我们对佛法、对修学的法门有了清净的信心和正确的见解,发心要真正修行,应该怎样去用功呢?对于念佛而言,可以有默念、金刚念、数珠念、计时念、随机念、定时念等各种各样的念法,但最重要的是以什么心情去念佛,念佛的时候身心如何协调。如果不懂得如何用功,便容易念一念就口干舌燥,念一念就累了,麻木了,找不到念佛的感觉了。

那么,应该以什么心情来念佛呢?以下略举五种比喻来说明。第一种:比如一个孝子为报杀父杀母的大仇,无论前面的敌人多么强大,不管遇到虎豹还是豺狼,他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第二种:比如有一个人,一岁两岁的时候就与亲人失散了,长大后就一直想着怎样能够见到他的亲生父母,就连梦境中也时常现起父母亲的音容笑貌。第三种:比如过去的赴京赶考、现在的参加高考、角逐奥运金牌等,大家都全力以赴,誓争第一。第四种:比如外出办事,昼夜惦记着家里的金银首饰、钱财宝贝、古董名画等最宝贵、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非常担心它们会被人偷走。第五种:比如天气冷时最想穿衣服,肚子饿了最想吃饭,口渴了最想喝水。因此,念佛要象吃饭、穿衣、喝水那样发自内心真正所想;要象想念父母亲人那样挚诚恳切;要象惦记金银珠宝那样恒常忆念;要象孝子、考生、竞技者那样身心投入。不仅念佛,诵经、持咒、参禅等也至少要有这样的心情。甚至还要更专注,更勤勇,要时时刻刻昼夜六时一心精进,这才叫做真干,才叫做真正想修行。

有了念佛的真正心情,还应该怎样来协调身心?以称名念佛为例,念的时候心跟口要相应,一句佛号从嘴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回到心里,然后又从心里透过口发出来。这样循环地念,我们的身、口就渐渐与佛号相应,内心就渐渐与佛感应道交,就渐渐能够做到一心不乱,最终成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功夫。

生清净心、起决定解、修真实行贯穿了信佛学佛、修行成佛的整个历程。当我们具足了清净的信心,坚定了正确的知见,认定了修学的法门,懂得了用功方法时,也就没有一点虚妄,没有一点怀疑,敢斩钉截铁地说:我自己想要修行,我自己正在修行,我要尽形寿修行,生生世世修行,最后成佛!阿弥陀佛!

页面功能: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
上一篇: 精进佛七开示
下一篇: 佛法开示

版权所有:法门寺 www.famensi.cn     www.法门寺.cn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陕(2022)0000016
地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722201 陕ICP备06006501号-1 法门寺网络中心 QQ:76940583
电话:0917-5254002(客堂) 0917-5256955(佛学院教务处) 0917-5254154(佛协) 传真:0917-5254146 邮箱:fms@famensi.com
若有缘:供佛、供佛指舍利、布施、斋僧、佛事者请径汇款此帐户。 户名:扶风县法门寺 帐号:26310801040000214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分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