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舍利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指舍利 > 舍利展示
周原埋圣骨
时间:2011/07/04   作者:佚名   人气:30752 

阿育王和其后的贵霜帝国的跨国弘法壮举,对佛教来讲是一大因缘。于是,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大德,沿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将印度的佛教典籍,还有佛舍利,带入中土。要特别说明的是:张骞是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班超是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扶风)人。作为汉朝的使者,他们到过许多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自然要与诸多高僧大德打交道,这对于以后关中佛教的兴起不无关系。

当那些高僧大德带着佛祖的指骨舍利来到中土,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安厝这至高无上的圣物。于是,丝绸之路孔道上的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沃土留住了他们的脚步,也留下了佛指舍利。这里东距西安120公里,西去宝鸡90公里,地理座标为东径107°53′40″,北纬34°26′40″,北部是六盘山余脉岐山,其南麓为洪积扇区,略有坡势,形似进山的台阶。岐山古称“美山”,美山以南,便是被诗经誉为“周原膴膴,馑荼如饴”的古周原大地。渭水北岸,美山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这里山势坦荡,风光绮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如古诗所云:“面太白千叠云屏,枕清渭而一条翠带。”

扶风所在的关中古属雍州,公元前21世纪。炎帝后裔在此建立函氏国,姬姓的周之始祖后稷在此诞生。公元前16世纪商朝建立。后稷之后裔公刘率族迁居于豳,周道始兴。公元前12世纪,公刘以后九代传至古公亶父。古公“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大力发展生产,同时积德行义,以道德教化族人,深受族人拥戴。以后为戎狄屡屡侵犯,于是古公亶父携家南迁,渡漆水、沮水、越梁山,南迁至“岐山之阳,渭水之阴”的周原之上,即今法门寺一带,定国号为周。《诗经·大雅·绵》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止于岐下”。《孟子》上则说:“太王居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此后周原成了姬姓部落发展壮大的中心,成了周人的根据地。这里土地肥美,开阔平坦,适宜耕种。周人曾歌咏道:“周原膴膴,馑荼如饴”。为了抵御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在周原上修筑城池,建造室屋,称之岐邑,形成都城规模。其后,文王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京(今西安市南)。周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但是,作为其根据地的周原岐邑,在经过几代人的修筑后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周人在这里已经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宗庙、青铜作坊和住宅。周朝建立,武王分封完毕,率亲众到周原岐邑,在周族宗庙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告慰列祖列宗。那隆盛的场面被世人谱写成诗歌传唱于世,这就是《诗经》中的《大明》、《下武》、《雍》等。

周室迁镐京后,岐邑虽然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在周人的心目中仍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周原岐邑是周人的发祥地,所以宫室,宗庙一直未废,始终是周人顶礼膜拜,祀天地、祭祖宗的圣地,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这里举行,不少王公大臣在此封有采邑,并世代居住在这里,死后还要埋葬在这里。周平王东迁之后,因戎狄入侵,岐邑毁于战火。成为废墟的古周原作为周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在法门寺的塔基中印上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烙印。

印度佛教文化跨入中土遇到的第一个强大对手就是儒教文化,这是华夏文明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而中国周秦汉时期的儒教文化有两个中心:东有山东曲阜,那是孔子的故乡;西有古周原,那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那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大本营,那是封建礼教的中心,那是儒者心目中的圣地。印度佛教文化只要能在古周原站住脚根,就可将他神圣的佛光普照中华大地。

法门寺一带,是周秦文化积淀最厚实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佛教文化东渐中土,古周原正当孔道。此外,当时的东西干道是中土与西域的交通大动脉,曲阜太远,那些高僧大德当然不会舍近求远,佛指舍利安放何处自然心中有数了。

总之,因为古周原正当孔道,为出陇入蜀之枢纽,东西方交通之要冲,东西方文化际会之首区,当时携带佛祖指骨舍利的高僧大德们对此地倍加重视。因年远代湮,尚无史料证明这一推论,但有一些传说发人深思。

扶风县有个小地方,名叫佛指沟,相传与古代人所见到的瑞应有关。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天,西域沙门释利房等一行18人,历3年之艰辛,穿越36国,终于踏上了中土。他们沿丝绸之路东进,一天傍晚来到古周原的美阳城附近,就在一个无名沟岔的所在住了下来。由于长途跋涉,他们疲惫不堪。刚要安歇时,忽然有人在外边惊喜地喊了一声“快来看!”众人闻声,纷纷赶到他跟前,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整个美阳城上空飘逸荡漾着五色祥云。这云一朵朵、一串串,像秋日的花丛,似流淌的彩练,纵横交错,相互辉映,照耀得美阳上空亮成一片,祥云异彩久久不散。众人观看之时,无不怦然心动,他们每个人都鬼使神差似地将刚才所见到的情景默默地和这次出使东土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并念着“阿弥陀佛”。这一行人肩负的任务就是将佛祖的指骨舍利带来中土安厝,让佛光普照中土大地。走到古周原竟有如此瑞兆显现,那就说明这里是安厝佛骨最理想的地方。释利房一行在东渐路上住宿的最后一个驿站无名沟岔从此也就有了地名,称之为“佛指沟”。

于是,后面的故事便发生了。当时周原上设立了两个县:一个是雍邑,为都城所在地;一个是美阳县,美阳县的治所即在今法门寺。美阳之名来自于法门寺北边的美山,山产奇石,青纯嵌空,比于灵璧,东有美水,又在岐山之阳,故称美阳。当时又称“美亭”。法门寺附近出土的众多战国陶器,上面都戳印着“美亭”二字。秦昭王的母亲,曾辅佐昭王执政,她在法门寺一带建筑豪华的离宫泉宫,由此可见当时的法门寺仍为京畿重地。其后,佛骨舍利便安厝于此——法门寺建塔成寺。

明弘治十五年(1502),当时的状元武功长宁人康海曾游法门寺,凭吊遗迹,作《扶风道中》一诗云:

凤泉原是美阳城,秦后离宫迹已平。

细草不知龙辇去,城边日日唤愁生。

杏林东望望隋陵,覆斗陇丛隐地形。

香火莫愁陵邑吏,河山空倚少微星。

页面功能: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

版权所有:法门寺 www.famensi.cn     www.法门寺.cn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陕(2022)0000016
地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722201 陕ICP备06006501号-1 法门寺网络中心 QQ:76940583
电话:0917-5254002(客堂) 0917-5256955(佛学院教务处) 0917-5254154(佛协) 传真:0917-5254146 邮箱:fms@famensi.com
若有缘:供佛、供佛指舍利、布施、斋僧、佛事者请径汇款此帐户。 户名:扶风县法门寺 帐号:26310801040000214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分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