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 > 历代高僧
佛教常识
佛教经典
素食健康
寺院巡礼
历代高僧
本寂
时间:2011/07/06   作者:佚名   人气:3337 

年代:840年 --901年 国籍:中国









 

  释本寂(公元840-901年),洞山良价之法嗣,曹洞宗创建人之一。泉州莆田人。俗姓黄,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年十九,入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其时禅宗兴盛,适洞山良价坐道场,寂即从其学禅数年,受到器重。后应请住抚州(今属江西)曹山,又传曹山,又转荷玉山,“二处法席,学者云集”。宋《高僧传》卷十三云:本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亦说他“少慕儒学”。由此可见,本寂乃由儒而佛。他学识根底深厚,与良价共同创建了朝宗。良价为广接上中下三根,开设五位,而本寂则以儒家俗名为比喻,演绎成正、偏、兼的“五位君臣"说。排列如下:

  君位 正中偏 臣位 偏中正 君视臣 正中来臣向君 偏中至 君臣合 兼中到

  所谓正或君,意为诸法之本体;偏或臣,乃诸法之现象。前者为体、空、真、理,后者是由前者派生的,故属于偏、臣。“五位君臣”说,本寂有他自己的解释。他说:“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象。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在“五位"当中,前两位是定性,表明第一位是本体,第二位是现象。后三位是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其中三、四位都有偏,或偏于理,或偏于事。偏于理,则废事;偏于事,则昧理。故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只有第性。只有第五位“兼中到”、“君臣合”,才是空有不二,理事圆融的最高境界。

  本寂是一位颇有文才的禅僧。宋《高僧传》卷十三说他曾有“《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本寂卒于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世寿六十二,敕谥元证大师。塔曰福圆。

页面功能: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
上一篇: 文益
下一篇: 希运

版权所有:法门寺 www.famensi.cn     www.法门寺.cn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陕(2022)0000016
地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722201 陕ICP备06006501号-1 法门寺网络中心 QQ:76940583
电话:0917-5254002(客堂) 0917-5256955(佛学院教务处) 0917-5254154(佛协) 传真:0917-5254146 邮箱:fms@famensi.com
若有缘:供佛、供佛指舍利、布施、斋僧、佛事者请径汇款此帐户。 户名:扶风县法门寺 帐号:26310801040000214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分理处